您当前位置:供应信息 - 查看供应信息 - 法律服务
环保无小事,执法应从严
您还不是信用通用户马上加入
查看大图
当 前 价: -- 元/ --
最小起订: -- --
供货总量: -- --
点此询价
发 货 期: 0天内发货
所 在 地:
有效期至: 2030 年 10月 09日
谭向北教授个人网站
最新供应 公司介绍
 联系人:谭向北
 经营模式: 服务型,
 信用通指数:60
 工商注册信息:
 证书及荣誉:
本公司共有 47 条同类“法律服务”供应信息。 查看其它→首条1234567末条
详细信息

 

环保无小事,执法应从严

 

转自:重庆商报
铜梁一家锶盐企业因污染严重被政府关停,但在拍卖给一家新企业后,改个名字又重新生产锶盐,恢复生产后仅3天,就造成大面积防护林枯死,毒气熏倒附近村民。


  污染企业“新生”害人 
  今年4月,市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锶行业管理的意见》。强令我市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锶盐企业,政府将依法对其予以停产或关闭,此次会议还决定我市11家整改不达标的小锶矿在6月30日前必须停产。 


  重庆大龙锶业正是其中被关停的一家,去年12月,该厂因污染严重被市环保局关停。今年5月,停产后的该企业被卖给河北中昊集龙锶盐有限公司。6月8日,仅呼吸了半年新鲜空气的河水村村民惊奇地发现,中昊集龙又重新开始生产锶盐,空气中又开始出现浓浓的臭鸡蛋味。 


  开工后的第3天,由于锶盐日产量的增大,附近成片的松林开始大量枯死。看着这种惨相,饱受锶盐污染的68岁老人卢福良称,2002年8月,受害面积有114亩,2003年又枯死了一部分,加上这次,受害的山林,加起来决不低于300亩。在当地人称为“小锶林凹”的迎风坡上,成千的马尾松只剩下了枯死的黑色树干,不少已经倒下。村民说,这是原来就被熏死的。


  这位小姑娘才上一年级,然而由于受碳酸锶厂排放“废气”的影响,满身长满了疹子。 


  果树叶子发黄枯死 
  这家碳酸锶厂始建于1993年,1995年正式投产,原称“铜梁县精细化工二厂”,隶属铜梁县土桥镇企业管理办公室,其后三易其主,被重庆大龙集团锶盐有限公司收购。卢福良的房前屋后有5亩地,1985年他就栽了310株果树,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形成了丰产果园,这些果树成了全家人致富的希望所在。然而,8年前,当这家离他家门口仅20米的碳酸锶厂投产后,喷涌而出的毒气打破了他致富的美景,也改变了卢福良后来的生活轨迹。卢福良家后的几百亩山林,是1991年政府号召村民栽种的,树种是从美国引进的优良树种———石敌松。山林在同年3月被政府列为“长江防护林工程”,是当地的形象工程。 


  但随着臭鸡蛋的气味开始在村里弥漫,卢福良发现果树的叶子开始变黄。不久,果树相继死去,屋后的优良树种———石敌松也难逃这一劫。他开始并没有把果树的死和门口的这家工厂联系起来,直到越来越多的事件使他意识到,是锶厂的污染造成了果树的死亡。 


  “不光是山林和果树遭受灾难。”卢福良说,“几年来,先后有7位村民被毒气熏倒,村里的家禽也经常莫名的死亡,农作物出现大面积减产,得癌症和怪病的人也出奇地多。” 


  将污染官司打到底 
  于是,卢福良开始上访和打官司,不但花光了6万元积蓄,至今在重庆高院的案子还未结。他的屋里有一大堆材料,其中有个人和集体对锶厂索赔的申诉状、法院的判决书、河水村五社全体社民的授权书和他多年来收集的锶厂的污染证据。其中,反映锶厂污染的照片就有上千张。 

 
  卢福良还有一个用小学生写字本订成的厚厚的本子,记满了8年来因“告状”接触过的不同部门和媒体的电话。他翻出厚厚一叠报纸,上面都是关于铜梁县锶厂污染的批评报道,而几乎在每一份报纸上,都能找到卢福良的名字。 


  前年,卢福良加入了重庆绿色环保志愿者联合会,成了一名环保志愿者。老卢说:“这是为人民服务。”他表示,关于锶厂污染的案子,重庆高院已经立案了,他要将污染的官司打到底。 


  记者昨日从卢福良家出来,路过中昊集龙锶厂时,无意间看到厂房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块锈得面目全非的铁牌,上面写着“自然林保护区”,据说那是县政府挂的。顺着铁牌望去,在锶厂背后的山坡上,几千根枯死的树干,象墓碑一样矗立在那里,再远处大片的松林泛着血黄。 


  呼吁环境诉讼立法 
  西南政法大学高级法学专家谭向北教授认为,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发展和公民环境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污染诉讼呈快速上升趋势。环保诉讼不仅是公民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作用也极大。谭教授称,现在的环境诉讼仍然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举证难、起诉难和鉴定评估难。现在环境诉讼同样是举证倒置,谁告状谁提出证据,污染受害者大多数是农民,受损害后本已经济拮据,高昂的诉讼费用、律师费、鉴定费用使他们难以支付。在污染危害发生以后,受害者难以及时找到有资质的鉴定评估机构,以致经常丢失证据。另一方面,污染企业都是当地政府的利税来源,有的甚至是支柱企业,看不见的地方保护使得诉讼难上加难。 


  “环境污染不仅使受害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政府信誉也是巨大损害。还会助长企业的侥幸心理。”谭教授同时呼吁尽快对环境诉讼进行专门立法。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998年以来,环境纠纷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递增,去年仅投诉到环保部门的环境纠纷就达到40多万件。一些受污染损害特别严重的群众,纷纷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环境权益,与污染企业对簿公堂。

解狐版权所有 2000-2007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