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供应信息 - 查看供应信息 - 咨询服务 / 心理咨询
青少年心理健康及价值取向
您还不是信用通用户马上加入
查看大图
当 前 价: -- 元/ --
最小起订: -- --
供货总量: -- --
点此询价
发 货 期: 0天内发货
所 在 地:
有效期至: 2040 年 01月 09日
重庆冰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最新供应 公司介绍
 联系人:冰原市场部
 经营模式: 服务型,
 信用通指数:30
 工商注册信息:
 证书及荣誉:
本公司共有 9 条同类“咨询服务”供应信息。 查看其它→首条1234567末条
详细信息

(一)心理健康与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要探讨青少年在心理健康与价值取向上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来认识心理健康与价值取向,什么是心理健康呢?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国内著名学者叶一舵教授认为所谓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不难发现,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那么健康的心理有没有标准呢?答案是肯定。心理学专家程利国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有八条基本标准:1、了解自己,悦纳自己;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7、智力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也就是说,无论上面的哪一种心理健康要素缺损或丧失,都会危及心理健康。

什么是价值取向呢?很显然这属于德育的范畴,当然也与人的心理存在很大的关系(以下会专门论述到)。这里的价值取向包括个人对世界、社会,对人生价值等一系列的态度。可理解为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价值取向上的具体外化。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和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大多数青少年都表现出以下一种或几种不健康、不积极的状态:

1、学习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

2、情绪波动大,易产生大喜大悲。

3、交际能力不强,人际关系不和谐。

4、青少年与家长、教师之间存在代沟,往往造成心灵封闭,性格孤僻,受不了打击,心灵脆弱。

5、自我中心意识太强,个人主义偏重,集体主义观缺失。

6、意志不坚强,自制力太差,容易被外界繁华事物所迷惑并丧失自我,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7、悲叹理想与事实的残酷,易产生“愤世”心理,不能形成正常的世界观。

8、生活中原则性不强,人格不健全,容易被不正当利益所诱惑,有唯利是图的表现,没有正确的价值观。

(二)、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与价值取向问题的原因

1.自身因素。青少年时期是由本能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冲突加剧,心理学家称之为“思春期”、“风暴期”、“心理断乳期”、“第二反抗期”、“精神饥饿期”。处于这个特殊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但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缺乏合理调配自己活动的能力,会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识行为,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独立性意识逐渐增强,但是限于自立生存条件的制约和社会阅历不深,其思想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正确和全面的认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面对“现实中自我”与“理想中自我”出现差别时,就会产生许多苦恼和不安,更由于辨别事物的能力较差,易受情绪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所以这些情况往往是造成心理障碍和不当价值取向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

⑴ 身体发育所带来的影响。青春发育期,其身体、生理状态发生了变异。生理变异早的学生,由于心理上、知识上、道德上均未做好准备,均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⑵ 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正确的道德认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能使中学生正确地对待和处理环境中遇到的各种干扰,防止心理挫折的产生。而“道德上的无知”,思想境界的低下,往往导致人们不能正确地对待环境中遇到的各种干扰,致使其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最后造成忧郁、焦虑、沮丧、对立等心理病态。

⑶ 情感的反常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客观环境的各种因素,只有通过反常的情绪体验,才能损伤人的心理。因此,冲突和失败等情绪体验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的主体因素。

冲突是动机被阻止或需要之间相互排斥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例如,青少年渴望得到教师的赞许、表扬,而因经常犯错误,又实现不了这个强烈的愿望,于是产生了痛苦、怨恨、自卑的心理。

失败是指中学生在正确动机指导下的愿望、抱负,追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失望心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遭到一些失败。多次的失败就会将人推到永远颓丧与自卑的深渊中。经常处于强烈失望之中,常常是人们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⑷ 意志薄弱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有些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往往是由于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要造成的。由于青少年意志力薄弱,尽管他们也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但在行动中受到干扰和阻碍,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于是就产生了相反的行为结果,使他们感到失望、悲观,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起着巨大的作用。事实证明,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他们心理健康的状况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家庭环境里成长的青少年,由于他们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影响不同,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一样。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离婚、丧偶等),青少年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容易产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容易形成他们的骄傲、任性、无原则的心理疾病;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或打骂,容易形成他们的胆怯、自卑、粗暴、对立或不诚实,甚至患恐惧症;父母对子女的不公平态度,则是忌妒病态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的心理异常有时是由于父母的心理病态引起的。人们发现,父母情绪低沉、抑郁,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18个月内,往往会造成孩子终生情绪抑郁。父母胆小怕事、忧虑重重,其子女也易于焦虑,害怕现实。父母对子女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容易使学生造成精神负担过重,而导致神经衰弱或癔病。

由此可见,青少年与家长之间由于学识和阅历不同,客观上在认识观,人生观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很多的家长喜欢一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尤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而缺乏耐心,批评多而鼓励少,甚至于实施惩罚。因此而形成隔阂和“代沟”,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3.学校因素。

学校的校风、班风、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团队活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特别是教师本人的性格和作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在青少年的心目中总是“理想”、“可爱”的人物,他们不仅会听从他的教导,甚至会处处模仿他的举止和风格。如果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要求失度,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学生不能面对现实,不能理解接受,从而感到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必然造成心理上的许多矛盾冲突,在心理上受到伤害或严重打击,引起许多不良的情绪体验,如彷徨、怀疑、失望、悲伤、忧虑、恐惧、愤怒以至绝望等。这些状况持续下去,就必然导致心理异常的出现。

青少年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对其心理影响极大。目前,由于我们的办学水平不高,没能创造出有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甚至因办学思想不够正确,教师素养不高,教育方法不当,而伤害了学生。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摧残了不少学生的才智,把学生往功利的独木桥上赶,哪里还谈得上身心健康发展,又怎能做到使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4.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伴随着泥沙俱下,消极不健康因素泛滥成灾。西方颓废思想,如“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的渗入,以及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妨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更使部分青少年正在形成的世界观受到污染,滋长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丧失理想与信念的追求。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黄色书刊、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的感染或流氓团伙的唆引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目前存在的狭隘抑郁、怯懦自卑、消极颓废、对立破坏等心理病态来看,其原因与社会的某些不良风气有直接关系。

(三)、心理健康与价值取向的关系

1、心理健康需要价值取向的“引导”。从心理健康的结构观点上来说,心理机能的发挥无疑受主体更为内在的隐性思想意识所制约,如个体对社会的意识,个体对群体的意识,个体对自身的意识等。而这些意识又受制于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是非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实践已经证明,价值问题是许多心理问题的诱因。因此,心理健康是需要价值取向的“导引”与“参与”的。

2、心理健康促进价值取向的生成。

价值取向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其实质是一种内在的德育范畴。实践证明:德育的绩效取决于道德内在程度,而道德内在是道德教育信息通过个体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分化、融合、顺应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内在过程中,主体的自我意识、情感及性格等心理素质是内在的重要调控器,因此,无论是道德的内化还是外化(价值取向)都离不开心理素质的调节。也就是说,健康的心理能促进主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促使学习主体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对策。

教育是几代人培育一代人,而一代人会影响几代人的百年大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每一环节,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否则,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方针将会变成一句空话,在这里我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从中得到启发:

1.从青少年自身角度来讲,自己是最关键的因素

青少年要自觉地磨练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应能针对自己容易受到刺激而冲动的特点,学会控制情绪,学会按照理性而行动的习惯。心理教师张艳霞女士也这样认为,青少年必须正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具体说要做到:提高认识水平,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青少年朋友应很好地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承认它,接受它,应想到“车到山前必有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坚信胜利总要到来,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树立远大的志向,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以免陷入消极颓废的精神境地。青少年自己也要学会自救。一个个体的变化。外因是次要的,内因是主要的,完全依赖外界的帮助,会使个体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所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落实到自己身上。当青少年遇到困难时,要勇于求助,如果父母老师都不能很好帮助自己的话,要勇于自己去寻找专业机构帮助。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成长的路更为通畅。也就是说预防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还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产生效果,因此加强学生自身修养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做呢?

⑴ 树立学习目标。每个升入中学的青少年都有一种新鲜感、自豪感,也都有重新开始好好干一番的潜在愿望,这时我们自己应树立新的学习目标,这样不会松懈,才能使自己尽快适应中学多学科的学习要求,适应从儿童到少年的过渡。

⑵ 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在学习上应保持适度的紧张,以集中注意力;在行动上要善于自我激励和反省,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克制,克服盲目冲动,把自我的“独立性”、“成人感”导向自强、自尊、自控的境界。

⑶ 学会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听课、自习、复习、作业都要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我们要学会主动反馈学习情况,如主动回答提问,及时反映疑问,对不懂的、不适应的,甚至不满意的问题都要虚心向老师请教和反映,以求得老师的了解和帮助。

⑷ 努力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总结过去的学习经验和教训,看哪些方面对自己有效;也可以比较自己各科的学习情况,思考一下为什么某门课学得好些,某门课却不行,从中找出原因和方法,使学自己养成善于总结、思考和自我调节的习惯,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⑸ 尽快适应、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与大家建立真诚的友谊。温暖的班集体是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我们健康成长和生活的好园地。

⑹ 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懂得坚持真理,抵制不良影响,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起着完善班集体的作用,进而影响我们身边的同学。

⑺ 坦诚地向老师倾诉烦恼、苦闷,求得理解和帮助。遇到表扬或批评时,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时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开朗和愉快的心境。

2.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庭是培养健康情感、良好习惯、优秀品质和高尚道德的第一个基地,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对孩子心理障碍的产生和消除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家长问题的反映,青少年有许多心理冲突和挫折是来自家庭,如学生在校学习不顺,又遇家庭出现矛盾时,家长大吵大闹,这种“内外夹攻”对心理健康的损害是很大的。相反,夫妻恩爱和父母子女相互信赖时,孩子即使在外面受到打击,通过在家里倾诉和宣泄,得到安慰、支持和鼓励,这种家境对于心理平衡的维持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家庭中每个成员必须注重文化素养、文明程度的提高,共创和睦相处、相互支持的家庭气氛,具体做到:

⑴ 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和娇宠孩子,尤其不能以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作为对学习的奖赏,因为许多不良习惯都是由此产生,最后发展为心理障碍的。为此,家长应该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常识,目前正在兴起的家长学校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更为必要。

⑵ 家长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不少家长认为对孩子拥有至高的权力,可以随意打骂孩子,根本不知道去尊重孩子的人格,更谈不上理解。有些封闭、孤独、狭隘、自卑的学生往往就是这种家庭教育的产物。

⑶ 家长应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提出的学习目标不可过高,否则,就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障碍。

3.学校作为培养孩子的基地,对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责任。

青少年的活动大部分在学校中进行,学校教育应该说是预防和消除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老师要尽可能尊重理解孩子,在学校学生毕竟是弱者,他们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一个学知识的地方。同时,更重要的是来帮助学生成长,如果哪个学生让教师非常头痛,其实,这是一个成长危机的信号,希望老师可以换种方式来对待他们。往往有些老师读不出这种需要,错用了一些方法,导致了有些学生内心受到伤害,严重者会影响该学生的一生。

⑴ 为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我们认为初中不应该设重点学校,所有学校都不应该设重点班。这种等级划分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弊多于利。解决这个问题是预防某些心理障碍的一项重要措施。

⑵ 对学生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应该成为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学生是人,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与他们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尊重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中学生对此的要求尤为强烈。而尊重是要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需要,沟通与学生的感情,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⑶ 提倡疏导,忌用堵塞,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学校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对学生严格要求无疑是正确的,但绝不能用关卡压的手段来对付学生,更不能随意训斥和惩罚学生,特别是对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堵塞会适得其反。只有通过感情交流、意见沟通、热情帮助、积极引导,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⑷ 学校应施行正确的性心理教育,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把青春期教育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是可以收到良好效果的。

4.政府和社会也应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能得到同学、朋友、学校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能得到心理专业人员或心理医生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美国,青少年对完成“己任”的自信心普遍较强,其自信心的来源,一方面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子女心理医学进行咨询和指导。而我国的青少年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影响,最怕找心理医生,否认自己存在心理障碍,恐怕被人误解为“精神病”从而讳疾忌医,十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因此,社会应普遍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让其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

青少年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是互相交错的,各人身上存在的问题不同,程度也各有差异,因此在预防和排除上都应专题研究。

要预防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首先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⑴ 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消除腐败现象,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预防和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封闭心理、冷漠心理的社会条件。

⑵ 净化社会文化,彻底消除资产阶级精神污染和封建思想文化的余毒,这是预防和消除青少年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

⑶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破除“只有上大学才是成材”的片面认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在学生中人为地划分等级,不轻视和歧视潜能生,彻底清除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的陈旧观念,使每个青少年都能在温暖、平等的集体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和发展自己,许多心理障碍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和发展了。

此外,诸如公正地评价中学生的优缺点,正确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真正树立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等等,也是很重要的。

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健康的心理,有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下,通过青少年的自身努力,我们的工作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狐版权所有 2000-2007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