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门富豪”牛根生:挣钱不难 花钱难

更新时间:2008-05-07    来源:xxx
位在牛根生身边工作多年的员工坦诚地说,“在牛总身边工作了七年,过年过节我从来没有主动给牛总打过电话或发短信,有时候他会给我们员工发,而且我也从来没有拎着礼物去牛总家拜年,不过今年元旦我去了”。问起原因,他的回答发人深思,“我其实是有私心的,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原来这位员工的孩子将在2008年4月份出生,今年元旦他带着已经怀孕的妻子给牛根生拜年,并且夫妻二人和牛根生合影,“之前我一直在想怎样来教育孩子,后来我觉得就如我在蒙牛感触到的一样,学会感恩,只有这样我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被压倒。”所以我要构思一个故事将来讲给我的孩子听,而在我身边牛总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所以我们夫妻俩和牛总合影,等将来孩子长大了,我就给他讲照片里牛总的故事。”

    的确,牛根生的经历就像故事一样波澜起伏,他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会给人带来震撼人心的启示,如果我们愿意认真地去读读牛根生,你会发现这个人是如此的可敬,又多么的可爱!

    对话牛根生:“精明人”挣小钱,“聪明人”赚大钱

    记者:您是41岁开始自己创业的,您也一直很支持年轻人自主创业,那么您认为一个创业者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牛根生:最基本的要素我觉得就是能够把普遍的不能再普通的事情做好,如果一个人连生活里的琐碎小事都做不好,我建议他不要去创业,想得很高很大很远,但是如果做起来连别人基本的考核他都做不完整合格,这样的人选择一个专业就可以了,比如你喜欢某件事,那么把那一件事做好就行了,因为创业它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事,他不是专业的、局部的、简单的。

    要是特殊的话,那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首先,作为一个希望走远的企业的负责人应该有非常敏锐的眼光,必须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一般来说往前看很容易,但是往后看很难;第二,要有胆量,胆量这个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后天很难形成,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除了有敏锐的眼光,胆量也非常重要,因为即使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但是你不敢决策,不敢下单,机会就错过了;第三,要有组织能力,这是指要组织人力、财力,因为事情是人干的,如果不能把人员有效的组织起来,什么事也办不成;再一个组织财力,除了人,必须有一定的资源,你整合资源的能力到底怎么样,这个也非常重要。所以,如果具备了上面这三点,你不仅能够创业,还能够创大业。

    记者:有人说战士和商人不同,战士是坚守阵地,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而商人就像置身一个舞厅,随时想到出口在哪里,您认为您更像一个战士还是更像一个商人呢?

    很多人都知道蒙牛公司董事长牛根生是个“抠门”的人,以至于和王永庆、李嘉诚分揽了“中国十大抠门富豪”榜单的前三甲。日前,本网记者前往内蒙古和林格尔采访他的时候,牛根生戴着那条著名的18块钱蒙牛领带说:“挣钱不是最难的,花钱花在刀刃上才是最难的。”

    就是这么一个“抠门”的老总,对社会公益事业却是超乎寻常的大方:捐出自己在蒙牛的全部股份(市值超过40亿元人民币),创立了“老牛基金会”。仅2007年就支持了十多个公益项目,主要面向教育、医疗以及“三农”事业的发展。

    相比起“成功商人”这个称呼,牛根生表示,更喜欢别人称他为“负责任的企业家”。

采访现场,牛根生再次提到了他在很多场合都说过的“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世界上80%的喜剧跟钱没关系,而80%的悲剧却跟钱有关系。“如果中国的企业不能为社会做出足够的贡献,不能把财富用于需要的人们,那么即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再快,也不能够对世界的重建和发展产生一点积极影响。”     

    在与牛根生的接触中,记者发现其对“责任”这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大品牌就得负大责任。这不是口号,不是面具,而必须化作企业的“实践”与“瓤子”。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第一要务。”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自身的健康盈利责任,还包括对产业圈的良性发展责任、环境的维护责任以及对社会的公益责任。据了解,蒙牛从2000年开始其社会责任行动,并在2003年后逐渐加大力度,在2006-07年度,社会公益的投入更是已经达到了两亿元人民币。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蒙牛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多:累计投入资金4亿元在全国的生产基地全部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并且60%实现了在线监测。同时还建成了装机容量为1.36兆瓦的蒙牛澳亚国际牧场大型沼气发电项目,实现牧场粪便污水无公害、无污染、零排放,形成牧场种植、奶牛养殖、产品加工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

    2007年,蒙牛还创下了行业公益投入的最高纪录:连续两年累计投入超过2亿元人民币推动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牛奶公益行动——“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中国牛奶爱心行动”,使1000所贫困小学的孩子们在一年的时间里每天都能免费喝到牛奶。这一大型公益活动在人均饮奶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成的中国尚属首次。

    尽管低收入人群在很长时间内都不可能成为蒙牛的目标客户,但牛根生还是表示将继续这项工程。他认定:“一个人从一文不名到富商巨贾,感受到的只是小小的喜悦,但如果他能用积累的财富汇报社会,就会感到巨大的幸福。”

    牛根生刁难俞敏洪:再创业你们谁会行?

    牛根生在做考官,他要问俞敏洪一些问题。

    牛根生问,假如你们都重新再二次创业,进入各自的领域,你们谁会更强?
    听众们善意地笑了起来,老牛貌似忠厚,其实也很狡诈。

    企业人牛根生成功绝招:一生只做一件事

    工作29年来,我只干了一件事:种草、养牛、挤牛奶。养牛时做的是这件事,当工人时做的也是这件事,自己创业后做的还是这件事。

    在我们厂区,最大一块标语牌写的是:“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它时时提醒我们要进行战略聚焦。

    

    这8年来,无数的人向我“劝进”过,一会儿有人说这个产业好,一会儿又有人说那个产业好……面对一切诱惑,这一阶段我们坚守乳业,不为所动。

    不仅如此,就是在乳业里,我们也尽可能采取聚焦策略。

采访现场,牛根生再次提到了他在很多场合都说过的“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世界上80%的喜剧跟钱没关系,而80%的悲剧却跟钱有关系。“如果中国的企业不能为社会做出足够的贡献,不能把财富用于需要的人们,那么即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再快,也不能够对世界的重建和发展产生一点积极影响。”     

    在与牛根生的接触中,记者发现其对“责任”这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大品牌就得负大责任。这不是口号,不是面具,而必须化作企业的“实践”与“瓤子”。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第一要务。”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自身的健康盈利责任,还包括对产业圈的良性发展责任、环境的维护责任以及对社会的公益责任。据了解,蒙牛从2000年开始其社会责任行动,并在2003年后逐渐加大力度,在2006-07年度,社会公益的投入更是已经达到了两亿元人民币。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蒙牛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多:累计投入资金4亿元在全国的生产基地全部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并且60%实现了在线监测。同时还建成了装机容量为1.36兆瓦的蒙牛澳亚国际牧场大型沼气发电项目,实现牧场粪便污水无公害、无污染、零排放,形成牧场种植、奶牛养殖、产品加工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

    2007年,蒙牛还创下了行业公益投入的最高纪录:连续两年累计投入超过2亿元人民币推动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牛奶公益行动——“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中国牛奶爱心行动”,使1000所贫困小学的孩子们在一年的时间里每天都能免费喝到牛奶。这一大型公益活动在人均饮奶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成的中国尚属首次。

    尽管低收入人群在很长时间内都不可能成为蒙牛的目标客户,但牛根生还是表示将继续这项工程。他认定:“一个人从一文不名到富商巨贾,感受到的只是小小的喜悦,但如果他能用积累的财富汇报社会,就会感到巨大的幸福。”

    牛根生刁难俞敏洪:再创业你们谁会行?

    牛根生在做考官,他要问俞敏洪一些问题。

    牛根生问,假如你们都重新再二次创业,进入各自的领域,你们谁会更强?
    听众们善意地笑了起来,老牛貌似忠厚,其实也很狡诈。

    企业人牛根生成功绝招:一生只做一件事

    工作29年来,我只干了一件事:种草、养牛、挤牛奶。养牛时做的是这件事,当工人时做的也是这件事,自己创业后做的还是这件事。

    在我们厂区,最大一块标语牌写的是:“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它时时提醒我们要进行战略聚焦。

    

    这8年来,无数的人向我“劝进”过,一会儿有人说这个产业好,一会儿又有人说那个产业好……面对一切诱惑,这一阶段我们坚守乳业,不为所动。

    不仅如此,就是在乳业里,我们也尽可能采取聚焦策略。

    在母亲的影响下,牛根生在童年时期就形成了“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观念,学会了感恩,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不管好的、坏的,都会使人受益。妈妈给他一两毛钱,他分给伙伴们花,结果大家都乐意听他指挥,一起去教训欺负过他的“混小子”。这时候,他第一次体会到了“人聚”的力量。从此他就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自己吃亏的习惯,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号令群小,领导才能逐步显现。

    1978年,牛根生20岁,子承父业开始养牛。1983年进入伊利的前身——回民奶食品总厂。在伊利,他从一个洗瓶工干起,靠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品行,又从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分厂厂长,一直做到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由于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上的冲突,牛根生无奈挥泪离开伊利。离开伊利的牛根生到了北京大学,整天骑着一辆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当老牛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都是18岁左右的学生,老牛当时已经40岁。“我当时也不知道是光荣呢还是可耻?到了北大,人家问你是干啥的?整天跟一些小姑娘和小伙子坐在一起,看起来不和谐啊。好在我在社科院有一个文凭,当时办的是教师进修,我就自封了一个‘访问学者’。”坚韧乐观的牛根生慢慢的融入了校园生活当中,当起了学生,也圆了自己的一个大学梦。在北大期间,牛根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听了许多经济学家的课,寻找思考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不懂的就问,不知道的就学。北大的经历让牛根生重新审视自己在伊利16年来的经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

    离开伊利的牛根生也曾去过人才市场找工作,但是40岁的年龄即使经验再丰富,能力再过硬,也是用人单位的一个禁忌。于是,牛根生和一帮后来被伊利免职或主动辞职,跑来投奔他的老部下们紧密团结,破釜成舟,决定再打造一个乳制品龙头企业,那就是后来的蒙牛。41岁的牛根生从此开始了他平生的第一次创业,而这第一次创业或许牛根生自己都不知道若干年后,蒙牛这个名字会享誉中华大地。

    创业艰难百战多。就在呼和浩特市一间53平方米的楼房内,牛根生从家里搬来了沙发、桌子和床,蒙牛的发展奇迹从此拉开战幕。

    牛根生知道自己最大的短处是“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他也知道自己最强的优势就是“人才”。跟随牛根生的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态奶、冰激凌、策划营销的一把手,他们在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原料设备方面在行业内都是顶尖的人才,老牛决定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用“人才”换“资源”。

    1999年2月,牛根生经过秘密谈判和哈尔滨的一家乳品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牛根生团队的管理给这家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的同时,蒙牛产品也由这家工厂“新鲜出炉”。牛根生深知要想企业有长远的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生产基地,于是同样是在1999年,牛根生在距离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一片比较荒凉的不毛之地上热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就这样,牛根生凭借在伊利积累的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愈发理性的管理思路,广泛的人脉资源,加上优秀的人才储备,以及他对乳制品的特殊理解,蒙牛这个名字开始逐渐的走入人们的视野。

    在以牛根生为核心的蒙牛团队的领导下,蒙牛从最初的乳业后起之秀,发展到了至今人人皆知的名牌。

蒙牛销售收入从1999年刚成立的0.37亿元飙升至2006年的162亿元,年平均发速度高达238%。曾创造过在诞生之初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营销奇迹。“蒙牛速度”,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

    ●牛根生被誉为“全球捐股第一人”

    牛根生先生和许多大型国企老总和私企老总最大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他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和事事亲力亲为的做事态度,还在于他独特的金钱观。2005年1月,牛根生说服家人,捐出了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创立了“老牛专项基金”。企业家捐出全部股份的,牛先生属全球首例,故被誉为“全球捐股第一人”。

    “老牛专项基金”采取一种全新的制度设计:股份所有权归“老牛专项基金”(牛根生的家人、家族不能继承),表决权归现任或继任蒙牛董事长,收益权归“老牛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这既不同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传统制度,也不同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制度,而是开辟了股权设置上的“第三种制度”——所有权、表决权、收益权“三权分设”的创新模式。

    “老牛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为基金的决策机构。其成员由社会贤达人士、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组成。其决策模式采取民主表决制,管理委员会各成员既拥有平等的提案权,又对来自于社会各界或其他委员的各类提案拥有平等的审议权、表决权。其宗旨在于“发展公益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公益对象为“三个面向”:面向教育事业,面向医疗事业,面向“三农”事业。

    截至2007年9月,牛根生与家人所捐股份的市值已经突破50亿元,其红利逐年纳入“老牛基金”。2003年至2006年所产生的红利,已广泛运用于支助失学儿童与贫困大学生,帮扶五保户与周边农民,建立牧区流动医院与慰问英模人物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牛根生,是一个故事

    一位在牛根生身边已经工作了七年的员工告诉记者,在蒙牛,牛根生已经成为了员工的精神领袖。他的创业经历,他面对困难的心态,他的人生理念,他对每一位员工的态度都让人为之敬仰和激动。

    在蒙牛,所有的管理层和普通员工都在一个食堂吃饭,并且没有明显的分区,大家都在同样的区域和桌子上用餐。他经常关注饭菜质量,时刻关注着员工们的饮食健康。

    牛根生:我想这样单纯的比较可能有点问题,战争年代肯定军人可爱,和平年代肯定商人可爱,你看看央视的《大国崛起》,里面有十几个荷兰的商人,为了运送货物,最后有一半人死在海上,他们对商誉的珍视已经超过对生命的爱惜。战争年代靠军队,和平年代靠商队。商队是和平年代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最可爱的人。

    记者:请您谈谈您的金钱观。您的金钱观和您的经营理念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牛根生: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任何人都少不了走这一步。在有生之年就看到自己从有到无,然后又转化成许多人的“大有”,我感到很欣慰。

    我认为,“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古人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佛经也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世界上挣了钱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精明人”,一种是“聪明人”。

精明人竭泽而渔,企业第一次挣了一百万,80%归自己,然后他的手下受到沉重打击,结果第二次挣回来的就只有八十万。聪明人放水养鱼,他第一次挣了一百万,分出80%给手下人,结果,大家一努力,第二次挣回来就是一千万!即使他这次把90%分给大家,自己拿到的也足有一百万。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大家打下的江山可能就是一个亿。再往后就是10个亿。这就叫多赢。独赢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少,多赢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多,所以,“精明人”挣小钱,“聪明人”赚大钱。

    

    牛根生语录: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让认识你的人受益,还不能算好;让不认识你的人也受益,那才是真好。

    ●吃亏吃到再也吃不进的时候,就不会吃亏了。苦多了,甜就大了。

    ●想赢个三回两回,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想做个百年老店,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

    ●看别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修养不够。

    ●听不到奉承的人是一种幸运,听不到批评的人却是一种危险。

    

    ●“有心人”擅长“三大做”:做事,做势,做市。

    ●领导给员工送钱,这叫对员工的关怀;员工给领导送钱,那叫对领导的行贿。

来源:商界在线

本类热门资讯